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文森工公司森防站:“水车+发电机+无人 机”的防治新模式 为远山桦树“开药方”
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文森工公司森防站:“水车 发电机 无人 机”的防治新模式 为远山桦树“开药方”
8月正值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树成荫、山花盛开之际,但这个时候也是森林病虫害极易发生的季节。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连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文森防站的水车、发电机与无人机组成一支“特殊医疗队”,悄然深入人迹罕至的远山林场腹地。在密林之上,无人机灵巧悬停、平稳穿梭,离心喷头喷出精准药雾,如一场及时雨均匀洒向染病的桦树树冠——一场融合现代装备与智慧的森林健康保卫战,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海中悄然上演。
面对肆虐的桦树黑斑病,传统背负式与车载喷雾方式在浩瀚林海面前,显出力不从心的窘迫。


图解:传统车载和背负式喷雾防治
在崎岖密林中,背负几十斤药械的防治人员日行艰难,人均日处理面积仅约5亩。车载设备虽效率稍高,却常被复杂地形阻断去路,只能“望林兴叹”。吉文森防站技术员王世凯坦言:“以往进远山打药,来回路上就耗掉大半天,人累得直不起腰,能覆盖的面积却少得可怜。”
背负喷雾高度有限,难以触及高大桦树顶端病叶;车载设备同样无法有效处理树冠上层病害。传统喷雾药滴粗大,沉降快,难以在枝叶间均匀附着,如同“隔靴搔痒”。防治人员负重跋涉陡峭山路,易失足摔伤;长时间接触药剂,防护稍疏即增健康风险。当无人机携药雾腾空而起,远山林海防治困局被科技力量巧妙破解。

图解:工作人员正在添加喷洒药剂
大疆T100单架无人机每小时作业能力轻松突破400亩,是传统人工作业的数十倍。水车发电机组合为无人机提供稳定补给,保障其在深远林区连续作战,让“不可能”区域变坦途。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文森工公司森防站负责人刘永春指着防控区域地图介绍:“过去十天半月才能完成的区域,如今无人机一两天就能高质量覆盖。”

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性,轻松抵达任意高度和位置,药雾自上而下穿透性覆盖整个树冠层,让每一片病叶无处遁形,大幅提升药剂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图解:左一技术员陈亚军、右一技术员王世凯,正在操作无人机作业
在吉文森工公司吉峰林场88林班作业点,技术员王世凯全神贯注盯着屏幕,指尖轻推摇杆,无人机便悬停在目标林带上空。陈亚军是一名有着30年森林防疫工作经验的老技术员,他感慨:“看着飞机飞进去,我们在外面盯着屏幕指挥,再不用提心吊胆了,这技术真是护林人的福音!”操作人员只需在安全区域遥控指挥,彻底规避了崎岖地形跋涉之苦和直接接触药剂的风险。无人机化身无畏“先锋”,代替人员深入险境,为森林卫士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吉文森防站运用“水车 发电机 无人机”的防治新模式,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森林管护理念的智慧升级。无人机技术穿透了人力难以企及的远山屏障,让每一寸染病森林都能得到及时救治。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文森防站负责人刘永春坚定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应用,不断探索‘人防 技防’最优路径,守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珍贵的绿色生态屏障。”
当无人机的引擎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回响,这片绿色林海被注入崭新活力。吉文森防站以科技为翼,让森林疫病防治突破时空与地形限制,为每株桦树送上精准“治疗”。这翱翔的“天眼”,不仅高效祛除林木病痛,更以智慧力量悉心守护着北疆辽阔绿肺的勃勃生机,在浩瀚林海之上,写下了守护绿水青山的未来之篇。
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下一步,该站继续跟进防治进度和及时展开防后调查工作,确保达到预期防治效果,有效控制桦树黑斑病进一步发展和蔓延。(孙玉国 王世凯)